大腸癌屏風表演班創辦人、導演李國修今(2)凌晨3:54因大腸癌過世,享年58歲。屏風表演班工作人員表示,李國修病逝時面容安詳,太太王月及一對兒女都在一旁陪伴。

屏風表演班稍後將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舉行「李國修最後一次謝幕」說明會。

李國修前年3月檢查罹患大腸癌第三期,去年又發現癌細胞轉移肝臟,今年持續進行標靶治療,但不抵病魔不幸今離世。

李國修與妻子王月結縭24年,認定彼此是三世夫妻,今年王月生日時,還許下三願皆為「執子之手,與你白首」。當時李國修曾回應愛妻:「我的一生,除了戲劇,就只有王月了。」還說:「生日快樂!王月!我什麼都沒有,只有一顆心。一顆對妳真情永恆不變的心。」讓王月當時感動得淚如雨下。

李國修是台灣小劇場運動的先鋒。一九八四年他與賴聲川、李立群共組表演工作坊,一九八六年他自創屏風。與同輩劇場人相比,李國修雖非出身科班也未留洋取經,卻以自學走出自己風格。

從廿七部作品可清楚見到李國修在戲劇風格、價值信仰上的轉變,早年強調社會批判,風格犀利笑罵,轉捩點《京戲啟示錄》之後,李國修轉向內省,刻畫人性樣貌。「李國修劇本集」收錄他第一部作品,是一九八六年的《1812與某種演出》,新作則是二○ ○八年首演的《六義幫》。

大腸癌第3期 5年存活率30─60%

2013/07/03

【聯合報╱整理詹建富】

第一期大腸癌的五年存活率約95%,第二期則有60至80%,第三期降到30至60%,第四期存活率低於5%。一旦確診有大腸癌,應積極治療,若能以手術切除搭配輔助性化療,有機會提高存活率。

大腸癌第3期 5年存活率30─60%

2013/07/03

大腸癌 忌食過多碳水化合物
2012/11/09
【台灣新生報/記者蘇湘雲/綜合外電報導】

越來越多證據顯示,生活習慣會影響疾病病程。美國最新研究指出,晚期大腸癌患者飲食若富含碳水化合物,癌症病情惡化、死亡風險會比較高。

研究人員表示,根據臨床觀察,不少大腸癌患者攝取較多麵包、馬鈴薯、烘焙食品等「升糖負荷」值(GL)較高食物。

過去研究發現,肥胖、靜態生活型態容易增加癌症復發率、癌症死亡率。研究人員認為,大腸癌患者一旦體重過重、缺乏運動,很容易影響體內胰島素濃度,促使罹患高胰島素血症的風險上升。

這項研究發表於本周出版的「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期刊」。研究作者表示,吃太多碳水化合物食物,容易讓體重飆升,使肥胖問題更嚴重,這可能影響癌症病情。此外,也不能排除可能是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對腫瘤造成生理性影響,導致大腸癌病情變得更加嚴重。

研究團隊以1000多名第三期大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,這些患者都曾接受飲食習慣問卷調查,為期約12個月。研究人員發現,碳水化合物攝取量、血糖負荷值都與癌症病情大有關聯。

研究期刊編輯美國凱斯西儲大學醫學院、大學醫院凱斯醫學中心血液腫瘤科醫師尼爾‧梅洛波爾與拿桑‧柏格表示,醫界早發現,癌症細胞非常喜歡吃糖,研究結果更證實這點。

美國營養師羅娜‧珊登提醒,這項研究並沒有證實因果關係,不能光靠一篇研究就急著下定論。民眾最好還是遵循現有飲食、生活建議,就是維持健康體重,多增加運動量,飲食要均衡、健康,避免攝取過多糖分。



大腸癌關鍵:吃太多肉
大腸癌
2013/04/22
【聯合晚報╱記者陳麗婷╱台北報導】

大腸癌近年高居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,預防大腸癌主要靠飲食調整。醫師表示,建議少吃紅肉、香腸等加工製品,要多吃蔬果,增加纖維質,每天至少吃七種不同顏色的蔬果;20歲至40歲青壯年、高危險族群,最好每五年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。

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、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表示,造成大腸癌的最關鍵原因是吃太多肉,動物性脂肪經過150度以上高溫,只要連續加溫2分鐘,就會產生致癌物,最常見的為苯比;動物性胺基酸經過高溫也會產生異環胺致癌物,尤其是經過高溫燒烤的紅肉。而香腸等加工肉品恐含有亞硝酸鹽,也是致癌物。

他建議,要預防大腸癌最好少吃紅肉和加工肉品,且肉品盡量不要高溫燒烤,以免產生致癌物。想讓腸道更健康,也應增加腸道益菌,最好的方法是多吃蔬果,增加纖維質攝取量,每天至少吃七種蔬果,不同種類、不同顏色,且三餐都要吃。

王輝明說,大腸息肉有八成機率會演變為大腸癌,定期健檢很重要,一旦發現息肉,除了增生性息肉外,均建議切除。

健康吉美健檢中心院長楊培鎮表示,20歲至40歲且有家族史、愛吃肉或高油脂食物、不吃蔬菜等高危險群,建議每五年做一次大腸鏡檢查;40到50歲高危險群建議每三到五年做一次大腸鏡;50歲以上應每三年做一次大腸鏡。

楊培鎮說,通常若大腸息肉在0.5公分到1公分左右可直接切除,1公分以上可切除加上電燒,避免切除息肉時血流較多。

預防大腸癌注意事項。 表/聯合晚報


大腸癌 最愛找上誰?
2009/04/13
【元氣周報/記者施靜茹、胡宗鳳、莊琇閔、魏忻忻/報導】

●諮詢對象/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張君照、台中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周斌、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腸胃內科主治醫師陳冠仰

大腸為你做了什麼?

大腸全長約150至170公分,呈ㄇ字形,分為盲腸、結腸及直腸,然後到肛門,結腸又分為升結腸、橫結腸、降結腸及乙狀結腸。

吸收水分、電解質:小腸主要功能是養分吸收,食物變成液體狀的食糜後進入大腸,大腸負責水分及電解質吸收,並儲存糞便。大腸肌肉分成內環肌及外縱肌,同時收縮時,會形成袋狀結構,糞便就會逐步前進。

儲存糞便:食糜進入盲腸時,呈液體狀,進入升結腸的頂端時,已呈現半液態的糞便,到橫結腸時,糞便更進一步濃縮成粥狀,到降結腸及乙狀結腸時,糞便已是固態狀,到直腸時就是成形的糞便了。每天若有1,500ml食糜進入大腸,最後糞便排出時只剩下80ml到150ml。

食糜進入大腸後,要花8小時到15小時才能到達橫結腸。但正常人早餐後15分鐘會有便意,這是因為胃腸反射,腦部傳達指令,讓直腸收縮,以20公分為一段,將糞便強力往前推進,產生便意。

國人的大腸癌危機

排行:95年癌症發生人數第一位、96年十大癌症第三位

發生原因:和年紀、飲食及生活習慣、炎性大腸病(如潰瘍性大腸炎及克隆氏疾病)、遺傳(包括遺傳性非息肉症大腸直腸癌,HNPCC及家族腺瘤性息肉症,FAP)等有關。

常見症狀:便血、大便習慣改變、腹脹、腹部摸到腫塊、貧血、體重減輕,但早期大腸癌幾乎完全沒有症狀。

各部位發生比率:升結腸30%、橫結腸10%、降結腸60%

息肉大小與大腸癌有關嗎?

大腸息肉依病理分類分為增生性息肉及腺性息肉,超過八成的大腸癌與腺性息肉有關。根據研究,息肉愈大,罹患大腸癌機會愈大。若息肉小於2公分,8~15%可能轉變為大腸癌,2及3公分以上者,成為大腸癌機率分別為14%~22%及21%~33%。

什麼人需要做大腸鏡?

●疑為大腸癌之上述症狀者。

●潰瘍性大腸炎患者。

●年紀大於50歲,大便潛血反應陽性者。

●曾經罹患大腸腺瘤、大腸癌、乳癌、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之患者。

●家族史有大腸癌、遺傳性多發性腺瘤、遺傳性非多發性腺瘤及大腸直腸癌。

如何預防大腸癌?

1.定期篩檢
50歲後應定期做大腸直腸癌篩檢,包括大腸鏡檢,目的是及早找到息肉,在尚未演化成癌症前摘除。

2.高纖飲食
減肉減油、多蔬少油不炸、減少肉類攝取,以雞、魚等白肉或豆類,取代豬和牛等紅肉。大腸構造比較適合多吃高纖蔬菜、水果、全榖類食物,可幫助腸道正常蠕動,讓排便順暢。

3.適量維生素攝取
研究發現,缺少鈣質、維他命A、C、E及礦物質硒,都會增加大腸癌罹患率。增加鈣質攝取、適度吃一些乳酸菌。

4.少喝酒
每天飲酒不超過一杯,飲酒對健康有正、反兩面影響,對於大腸癌來說,可能增加罹患機率。

5.不吸菸
不只大腸癌,吸菸增加所有癌症的風險。

6.多運動
每天至少做30分鐘體能活動,如步行、慢跑甚至跳舞,有助腸子蠕動。

7.保持理想體重
身體脂肪量過高者也是癌症的高危險群,宜保持適當體重。

※延伸閱讀
大腸直腸癌 死亡率爆升第三
腹腔鏡手術 出血少、恢復快
怎麼預防大腸癌

【2009/04/12 元氣周報】


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李國修,昨天因大腸癌病逝,得年58歲;他的謝幕,喚起國人對大腸癌的重視。

飲食西化、生活習慣改變,大腸直腸癌發生人數逐年增加。醫師表示,有大腸癌家族史的成年人,罹癌風險比一般人高,由於大腸癌無明顯的自覺症狀,建議年滿40歲就應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;大腸癌術後患者,也要定期追蹤檢查。

新光醫院健檢中心內視鏡室主任劉玉華指出,大腸癌大部分源自於良性腺瘤性息肉,特別是大於2公分的腺瘤性息肉,逾30%可能變成惡性;另外,家族大腸息肉症患者,病人腸道中會長出難以計數的腺瘤性息肉,癌變可能性高達100%,這類病人多半建議接受全大腸切除。

台大醫院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治醫邱瀚模表示,50歲以上成年人的大腸幾乎都有增生性息肉,但這是良性的,病人不必過於憂慮;至於腺瘤性息肉,幾乎每3名男性就有1人,不過,如果只有1、2個小息肉,早期切除,就不至於演變成惡性腫瘤,5年後再做大腸鏡追蹤即可。

不過,很多人一聽到大腸鏡,就擔心檢查的痛苦,退避三舍,或選擇只接受結腸鏡檢查。劉玉華說,根據統計,國人罹患大腸癌部位,約一半以上位於直腸和乙狀結腸,但近年來出現在右側大腸的腺性息肉明顯增加,因此建議還是接受大腸鏡檢查,比較保險。

至於無痛大腸鏡檢查,則由麻醉科醫師注射具鎮靜麻醉效果的藥物,患者可清醒接受檢查,但不感覺疼痛,該項麻醉需自費3至5千元。如果不想額外付費,健保也會給付止痛藥物。

台北醫學大學外科教授、馬偕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許自齊表示,目前大腸癌治療方式以手術為主,但術後兩年內復發機率最高,建議至少每3個月回診一次;至於術後飲食,在腸道手術尚未復原期間,可採低渣飲食,但恢復正常生活後,一般飲食即可,但應減少脂肪攝取,不必刻意尋求低渣飲食。

如何預防大腸癌

●飲食改變:多吃麥片、五穀飯等全榖類食物與高纖蔬果,避免紅肉、油炸、燒烤等高油脂食物。

●作息調整:避免熬夜、吃消夜,保持運動習慣。

●症狀:若便中帶血、排便習慣改變、排便次數改變,有便意卻排不出來,或腹脹、腹痛、腹部有硬塊等,立即就醫。

●篩檢:一般民眾40歲以上,每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,定期大腸鏡檢查,若發現息肉,每年檢查一次。

有家庭病史者直系血親未滿60歲罹大腸癌,子女從直系血親罹癌歲數減15年開始,每3年一次大腸鏡檢查,一發現息肉就要追蹤並治療。

資料來源/邱錫雄醫師、張斯蘭營養師



全文網址: 大腸鏡檢查